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萬中選一,是我猶太?湯米‧威靈哈(Tommy Wieringa) 的《他們就是》(Dit zijn de namen)

《他們就是》封面
談到最近荷蘭最紅的小說家,你一定會看到湯米‧威靈哈(Tommy Wieringa)這個名字。自從去年獲選為今年度的圖書週作家,他的名字和作品不斷出現在荷蘭媒體上。伴隨他一起亮相的,除了上月圖書周(站內連結)的作品《年輕貌美的女子》(Een mooie jonge vrouw)外,當然是他的得意傑作《他們就是》(Dit zijn de namen),2012年10月由De Bezige Bij出版,出版14個月已經出了17刷。

《他們就是》的書名出於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一句:「以色列的眾子,各帶家眷,和雅各一同來到埃及。他們的名字記在下面。」(出埃及記 1:1)。由於荷蘭文版聖經的出埃及記開頭為'Dit zijn de namen van de zonen van Israël die samen met hem', 故翻譯書名時為了清楚,選擇暫譯為「他們就是」。

威靈哈擅長描寫異國文化與帶來的衝擊,在《他們就是》這本書裡不例外。而且,他在這本書裡處理了猶太教與種族認知。不過他捨棄了七八十年代作家慣用的歷史縱深角度,而用一個沒有指名時空地點的寫法,讓讀者耳目一新。而貫串這本書的,當然是參考出埃及記中的故事情節並間接引用聖經故事,使內容更為奇詭。

這本書在2012年底出版後,已經為他帶來許多榮耀,如2013年的第20屆Libris文學獎首獎。這個獎對威靈哈來說可是得來不易,因為他的對手包括了老經驗的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的《沒有病痛的人》(De man zonder ziekte),中生代作家烏克‧德勇(Oek de Jong)還有後起之秀艾斯特‧葛莉特森(Esther Gerritsen)的《口渴》(Dorst)。

威靈哈獲Libris文學獎並接受五萬歐元獎金

今年三月底,這本《他們就是》贏得荷蘭高中生一致喜愛,再獲「墨猴」(Inktaap)首獎殊榮(連結)。墨猴獎是由荷蘭、安地列斯和蘇利南等荷語地區的120所學校、逾1500名高中生投票,從上一年度的三大文學獎項(Libris文學獎、AKO文學獎和黃金夜鶯Gouden Uil文學獎)票選出最受中學生歡迎的作品的文學獎。

從書名的選擇可以得知,這是一本關於猶太人的小說。表面上看來,威靈哈想讓讀者知道猶太人「真的很特別」;但另一方面,他卻營造出一種「宗教團體是特殊族群」的奇幻詭異的感受,反而更讓讀者陷入沉思。由於內容涉及主角的認同追尋,所以這本書又被稱為「探尋小說」(queesteroman)。兩條過去式故事線、過去簡單式和過去完成式交織出現,威靈哈讓這兩條平行的主線最後離奇重疊,算是扎實的基本功帶來的效果。

主角貝格(Potus Beg)的描述便是第一個故事主線。貝格是一個烏克蘭荒原城市的邊境警長,膝下無子,生活過得和那裡的風景一樣平淡無奇。無聊時不時想起自己的兒時回憶,也會哼哼歌。不過,他隱約覺得這首歌可能有弦外之音,因為他總是覺得自己似乎有猶太血統。他於是前往城中的猶太教堂,經過「開導」後發現了自己的全新一面。貝格有一種如釋重負的重生喜悅。

故事的另一條主線,是一群看似無關的難民。他們當中有一個高個子、一個衣索匹亞黑人、一個來自阿什巴哈德的男子、一名盜獵者、一名男孩和一名婦女。這群人受了人蛇集團的誘騙,以為自己即將逃出自己身處的不毛之地,沒想到卻還在國境邊界的荒原城市中。而他們艱苦跋涉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駭人的故事?最後又是如何和貝格相遇,甚至讓貝格感到完整?

雖然這本書的結尾雲淡風輕,但讀來卻有一種莫名的毛骨悚然。這當然和第一條故事線刻意營造的神聖肅穆,與第二條的黑暗陰險有關。貝格造訪了猶太教堂後,彷彿登時找到人生目標,這時讀者還不太清楚最後這個目標會如何呈現在內容中;但第二條故事線出現適者生存般的野蠻情節,當人不再是人,而是一群飢餓至極、沒有歸屬的難民,他們和動物將無二致。

聖經故事與猶太教的信仰,詭異地將兩個獨立事件串在一起。貝格認識自己後,覺得自己不再是平凡的一介警長,而是得到鐵飯碗、能在同一個安穩的地方工作數十年的「中選之民」。當貝格知道自己轄下的城市有難民騷動,腐敗的市長不打算查緝,他也只能消極地坐容他們四處打家劫舍。

《蒼蠅王》中的「小豬」(Piggy)因為各種盲目的理由,最終成為可憐的祭品

而難民們逃難過程中發生內鬨,當中一人無端成為眾矢之的,認為他帶衰,於是被殺,但他的頭顱竟被當作護身符攜帶。除了極似威廉‧高定(William Golding)的《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中的集體霸凌與祭品迷思外,更這不由得令人想起出埃及記裡的另一段:「摩西把約瑟的骸骨一同帶去,因為約瑟曾叫以色列人嚴嚴地起誓,對他們說:『神必眷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一同帶上去。』」(出埃及記 13:19)

貝格最後總算出手,逮獲了這群難民。他想先知道是誰殺了這個同伴、砍下他的腦袋,但問了半天沒有個結果。倒是小男孩說,他某天脫隊半天,回來後就發現有人死了。這時,這群難民中死了幾個人,但同時也有新生命降臨,但產婦卻面臨難產將死的危險。旅行產子,豈不就是瑪莉亞生下耶穌的情節?

猶太牧師為臨死的產婦禱告時,說了一段話:「世界將因這個女人奉獻,而再次開始。塔木德經書裡說,『凡救人一命,就等於救了整個世界』;這是講『猶太人的生命』,又是為什麼不適用於非猶太人呢?」回頭看看難民被殺、所有人都是兇手等同沒有兇手,以及團隊神奇地「改運」,作者直指了群眾的排他與盲目,以及宗教對人性的黑暗面依然無解、束手無策。

新生命對難民和貝格來說,都象徵著新的開始與救贖。難民終究被查獲,但貝格心裡已經做出寬宏的決定。難民裡的唯一小男孩,貝格心中喚他作小摩西;他對男孩說,你要去那個神聖的應許之地,那裡才是你的歸宿。他還開了許多條件、諄諄教誨,這樣才有資格當上帝的選民,也才能順利入境。

貝格自己中途「皈依」,成為猶太人,他感激涕零之餘,更對眼前的年幼犯人開出條件,他們就會搞定他的新身分,而成為猶太子民。小男孩欣然點頭。面對想像中的應許之地,兩人似乎一同看到了遠方一樣的地點。

這時再讓我們回頭看看全書首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De Meester zei: 'Zolang je ouders nog leven, reis dan niet ver weg. Indien je op reis moet, laat ze dan weten waar je naartoe gaat.')威靈哈對論語的引用,雖然寫了是給自己的女兒Hazel和Zoë,但也明確指出這本書是「探尋小說」(希望她們出門旅遊前想想動機?!);但在讀畢全書後回頭看到這個引用,不免也感受到它留下的淡淡荒謬──這群難民豈是遊子,或謂人生在世不過就猶如一場難民般壯遊?

威靈哈獲Libris文學獎,與愛妻分享榮耀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默默拯救猶太人的德國商人辛德勒,也說過上面牧師說過的話:「凡救人一命,就等於救了整個世界」。姑且不論辛德勒所救的族群背景,他在情勢險峻的時刻願意發揮影響力拯救弱勢族群,情操無疑是高貴的。他用這句話說出自己的理念,名符其實。

但在本書中,貝格接觸牧師之後,遭遇猶如洗腦,如牧師對他說「你怎麼能夠這樣......忘本地生活?我們猶太人不是好惹的,還有四千年的悠久傳統!但就是有些人根本就不想知道這些。......是猶太人、不是猶太人,對你真的一點影響都沒有嗎?」貝格囁嚅回答:「有吧,但我不知道什麼影響」。貝格後來受到感召,相當認同牧師和自己那若有似無的猶太背景,當猶太牧師對臨死產婦說出「救人一命」這句話時,竟似乎加強了「貝格等於難民救星」的意象,儘管牧師感嘆這句話對異族似乎無法適用,但貝格當下的反應是憐惜地抱著將死產婦的新生兒,視如己出,在他聽來這句話只是側面堅定了自己要成為「猶太傳人」的想法。

一群飢不擇食、被人蛇擺弄的難民,最後就在作家筆下成了遠遊有方、使命必達的「中選之民」,警長大人接受牧師的洗腦術後,年輕的「小摩西」要努力學習、更加聽話,才可以去到那警長大人口中的「應許之地」,好完成這場「出埃及」大戲。縱觀這些元素,我們幾乎可以確信,作家透過這本書,要針砭的對象就是群眾與信仰在動盪時刻的荒謬性,還有體制內人性的腐敗,在宗教以外的主題與《蒼蠅王》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威靈哈手持《年輕貌美的女子》,為今年圖書周所拍的宣傳照
威靈哈的寫作形式清楚簡明,語氣相當平穩,沒有太偏離主線的多餘情節,《他們就是》採用兩段平行情節也是時下甚受歡迎的寫法。他在書中經常使用格言與經典引用使這本書讀起來富含哲理,但仍有時會使用引人注目的寫法,如渲染殺人的過程極度詳細,以及人物的對話相當戲劇性,似乎也是受到當代恐怖電影的影響。

當然,最後也要來談談這本書的評論。比利時荷語區《明日報》(De Morgen)認為本書是本「超越境界」的作品,「前所未有」;荷蘭《人民日報》(Volkskrant)記者Daniëlle Serdijn說,這本書設下了荷蘭小說的新里程碑,威靈哈透過這本書讓自己再升級,超越了自己之前幾本小說的成就,而荷蘭對他來說「太小了」,他的寫作前途無可限量(連結)。法國費加洛報則稱,這本書足以和J.M.柯慈(J.M. Coetzee)的《屈辱》(Disgrace)與美國猶太小說家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的《凡人》(Everyman)相提並論(連結)。

加上其他獎項評審與讀者的眾多好評,這本《他們就是》可謂一次躍升為近二十年荷蘭文學經典,足以和世界文壇上擁有一席之地,值得大家一讀。想瞭解更多關於威靈哈的作品,可以上他的官方網站:http://www.tommywieringa.nl/web/Home.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