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荷蘭傳統書店的困境

荷蘭連鎖書店Polare (攝影;Sisi Chan)
◎本文同時於2014年1月24日刊於荷事生非網頁(連結)

日前荷蘭大型連鎖書店Polare上周一度傳出即將「無書可賣」,雖然本周一危機暫解,但這場虛驚再度引起熱烈的討論:荷蘭傳統書店是不是快要滅亡了?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培特‧布瓦達 (Peter Buwalda) 的《波尼塔大道》(Bonita Avenue)

《波尼塔大道》封面
荷蘭當代小說的題材,不乏錯綜複雜的親子關係和衝突矛盾。至今仍熱銷的《命運晚餐》(Het diner)、荷蘭國鐵文學獎作品《晴空萬里》(Heldere hemel)都是這樣的例子。如果要集這些元素於大成,又要灰暗驚悚、讀完以後欲罷不能,培特‧布瓦達的《波尼塔大道》絕對是首選之一。作者布瓦達(Peter Buwalda, 19-)和許多作家一樣,都是記者出身,經過幾年的採訪與編輯歷練,於2010年寫出這本一炮而紅的成名作。這本書獲得2011年學院文學獎(Academica Literatuurprijs)首獎、2011 Libris文學獎提名和2011荷蘭國鐵文學獎提名。

令人驚豔的是,布瓦達有別於許多年輕作家的青澀,這本《波尼塔大道》採用多角度和錯亂的時空排序,作家一口氣寫出535頁,並藉此大膽發揮才情,也顯示出他掌握全局的精熟能力。書中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人:再婚的爸爸、繼女和繼女的前男友,但單是這樣的角色設定就已相當啟人疑竇。

再婚的爸爸希姆‧西荷瑞尤(Siem Sigerius)是湍特大學校長,也是知名數學家,和數讀的發明有一點點關係,還差點成為奧運柔道國手,後來甚至出任荷蘭教育部長。擁有這樣資歷顯赫的他,讀者開始展讀不久卻已讀到他已身亡的結局。這樣一位享譽杏壇的知名人士,又是怎麼死的?繼女尤妮(Joni Sigerius)容貌姣好,小時和雙胞胎姐姐與爸爸一起移居美國,長大後賺進大筆財富,前途看似光明,但是什麼樣的謀財手法,讓她引爆了和爸爸之間的尷尬導火線?尤妮的前男友阿朗(Aaron Bever)則深受精神疾患所困,被甩後獨居布魯塞爾郊區;看似貧弱的他,又是如何在故事中見證一切興衰?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報導] 科倫(Ray Kluun)與希帕德(Ronald Giphart)論寫作

希帕德(Ronald Giphart)
對許多荷蘭讀者來說,瑞‧科倫(Ray Kluun)和羅納‧希帕德(Ronald Giphart)都是相當知名的暢銷作家。這兩位作家先前在一個寫作講座中,雙雙分享了自己對寫作的看法。之前我們已經簡單介紹過科倫,現在先花一些時間來看看希帕德。

相較於科倫,希帕德成名甚早。1992年他出版了成名作《我也愛你》("Ik ook van jou"),躋身暢銷作家。1996年更上層樓,寫就了《費蓮娜說抱歉》("Phileine zegt sorry"),2003年的作品《舞宴》("Gala")則被選為該年度的荷蘭圖書周選書。他最近一本較為知名的作品則是美食小說《慰藉》("Troost")。

上個月,荷蘭素人寫作比賽《你的故事》(Jouw verhaal) 中,請到了科倫和希帕德兩人來擔任活動中大師講座的講者,並對參與者發表對寫作的看法與分享心得。《你的故事》寫作比賽是給新人寫手一個和出版社簽約出書的機會,參賽者可以投稿故事,經由四位評審投票選出優秀作品。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荷蘭文學經典] 哈利‧穆里施 (Harry Mulisch) 的《暗殺》(De Aanslag)

《暗殺》荷文原著封面
哈利‧穆里施(Harry Mulisch, 1927-2010)是二戰後荷蘭的知名作家,生於荷蘭東北的哈連(Haarlem)市。由於具猶太身份的家庭背景,他的作品充滿種族矛盾和戰爭的元素。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他就出版了第一本故事集,到2004年發表最後一篇作品為止,超過50年的創作生涯寫就了30部小說和無數篇文學作品。同時,穆里施也和Gerard Reve與赫曼斯(Willem Hermans)並稱戰後荷蘭文學三巨頭。

穆里施除了被鹿特丹商業報(NRC Handelsblad)讀者選為「荷蘭文學史上最佳作品」的《發現天堂》(De ontdekking van de hemel, 1992)和他另一本二戰時期小說《希赫福里德》(Siegfried, 2001)外,最有名的作品是《暗殺》(De Aanslag),1982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社De Bezige Bij出版後,隨即聲名大噪,1986年被翻拍成同名電影,並有英文片名 "The Assault",該片獲得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與金球獎。在他去世後的2011年,還被中學生選為最受歡迎的荷蘭作家作品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