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報導] 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的寫作頭腦

赫潤貝格發表融入社會相關演講(取自samenleving.nl網站)
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 1971)是當代荷蘭文學的主力作家,也是一名已獲得許多獎項肯定的作家。他出身一個受到二戰陰霾籠罩的猶太家庭,媽媽從奧許維茲集中營生還。然而和其他天才早年的遭遇雷同,學生時代的他也是個離經叛道的孩子。在高中畢業前一年,也就是他17歲時,就被學校給開除。不過他並沒有因此灰心喪志,反而立刻開始了自由的創作生涯,並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Kasimir。
 

早期他以劇本寫作嶄露頭角,如The Fourteenth Chicken和You Are Also Very Attractive When You Are Dead等。直到23歲時,第一本暢銷歐洲的小說作品Blauwe Maandagen問世,他才漸漸專一走向小說之路。他的寫作風格多變,獲獎多不勝數,作品也被翻成多國語言,是享譽國際的荷蘭作家。近期偏向對社會少數族群的關懷,如移民、外國人和在荷外籍人士的社會融入。知名作品有《難民》(Azielzoekers)、《特爾沙》(Tirza)和《沒有病痛的人》(De man zonder ziekte)。赫潤貝格旅居於美國紐約,專注於寫稿和其他工作。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菲律賓颱風,荷蘭推一把?

荷蘭動物黨黨魁媞莫(Marianne Thieme)
菲律賓風災,各國紛紛伸出援手。荷蘭也不例外,在電視台和新聞網站中的廣告都穿插了「人道救援,善款賑災」等字樣。最近荷蘭的左派政黨「動物黨」(Patij voor de Dieren),其黨魁媞莫(Marianne Thieme)在國會中更發表了驚人的談話:「菲律賓遭受風災,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都推了一把。」這段驚世駭俗的談話引起荷蘭輿論的軒然大波。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范德海登(A.F.Th. van der Heijden)的《托尼奧》(Tonio)

《托尼奧》封面
《托尼奧》是近年荷蘭少見的長篇小說。這本書被歸類為「安魂曲小說」(requiemroman),也被歸類為「心理小說」(psychologische roman),是作者阿德烈‧范德海登(A.F.Th van der Heijden)為了紀念自己的年僅21歲的獨子托尼奧‧范德海登死於車禍而寫的長篇小說。喪子之慟讓范德海登沉澱了超過半年,利用自己的日記並參考了自己其他作品的書寫方式,將整本書串聯起來,並穿插各種片段。

范德海登在2011年三月完成這本書。這本書多達六百三十多頁,因為十分感人,幾乎把所有托尼奧的事情都寫了進去,因此出版一年內熱賣了16刷。

這樣受歡迎的程度,也讓它贏得2012年Libris Literatuur Prijs,還有2012年荷蘭國家文學獎(NS Publieksprijs)首獎。頒獎當天,由媽媽梅楊(Mirjam)代替作家爸爸阿德烈出席領獎,場面很是感人(見文末圖片)。全書主要的基調就是緬懷自己的獨子,並描述自己如何從深沉的悲傷中和配偶一起自我療癒,走出陰霾──儘管這條路很漫長。

各大報書評: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荷蘭文學經典] 馬格斯‧哈弗拉爾──荷蘭貿易公司的咖啡拍賣會 (Max Havelaar - of De koffieveilingen van de Nederlandse handelmaatschappij)

Max Havelaar當代荷
文改編本
這本書是荷蘭十九世紀文學作品的代表。故事背景正是極受爭議的19世紀荷蘭東印度殖民地,如爪哇、巴達維亞等地,可謂殖民地的血淚紀錄,一舉成為荷蘭文學寫實經典作品。
 
作者原名叫戴克爾(Douwe Dekker),筆名為穆爾塔圖里(Multatuli),本身就待過荷蘭東印度。這本書也可說是戴克爾的半自傳。出版時,由於話題敏感,因此他選擇穆爾塔圖里這個筆名發表。穆爾塔圖里這個字本身有「備嘗心酸者」的意思。1860年首次出版,儘管將許多敏感的人名除去,仍引發了歐洲文壇的一陣騷動。經過幾番刪改,這本書直到1940年才以全貌問世。
 
這本書出版後,原本經濟狀況不佳的Dekker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除了四處宣傳這本《馬格斯‧哈弗拉爾》,還同時繼續致力撰寫其他著作,主要揭露了殖民主義、荷蘭國內資本主義等不堪的一面,也對工人階級與婦女表達極大的關懷。

「馬格斯‧哈弗拉爾」這個名號也因為這本書,而成為荷語地區Fair Trade(公平貿易)的標誌底下的特別註記。

本書的簡體中文譯本於1985年在北京出版,由施輝業所翻譯,也是本篇的主要參考資料來源。另外近代荷文版主要參考2010年由NRC(鹿特丹商業報)出版的版本,改寫者為NRC的編輯Gijsbert van Es。這本書出版時也推出有聲書版,還特別請到了荷蘭左派政黨PvdA(工黨)前黨魁、也是前阿姆斯特丹市長Job Cohen來配音。這本書同時也被翻拍成電影(1975, 2005)與舞台劇(1985),是歷久不衰的題材與創作原型。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專訪] 瑞‧科倫和他的新書

在荷蘭書店現可看到一排不同色封面的《科倫們》第二代
之前和大家介紹過的荷蘭當代作家瑞‧科倫(Ray Kluun),最近出了新書《Klunen 2》。這個書名(Klunen)基本上是由自己的筆名科倫(Kluun)演變而來,即「科倫們第二代」(複數)。2008年,科倫就出版了另一本書,蒐羅了他近幾年的專欄文章,名稱就叫Klunen 1。第一代出版於五年前,經過五年淬煉,現在「第二代」問世了,現售於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

日前科倫也接受了許多媒體採訪,訪問中科倫與記者們暢談許多關於自己的種種,並分享了自己對文學與行銷的看法。下面是其中一個媒體Spit!11月4日的訪問。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黃金小鴨

由荷蘭設計師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所設計的黃色小鴨(Rubber Duck),日前進駐高雄,再掀熱潮。如果黃色小鴨和荷蘭文學巨擘克拉貝(Tim Krabbé)的成名作《黃金蛋》(Het gouden ei),概念上合而為一,還會是可愛討喜的前衛藝術嗎?

黃色小鴨窘狀。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陪妳到最後 (Komt een vrouw bij de dokter)

儘管卡門罹癌,史丹仍不離不棄──這正是瑞‧科倫在《陪妳到最後》裡所要表達的愛。
《陪妳到最後》中文書影(商周出版)
這本2008年在台灣出版的《陪妳到最後》(Komt een vrouw bij de dokter),是瑞‧科倫(Ray Kluun,本名Raymond van der Klundert,1964- )打開國際名聲的第一步。這本書是科倫第一本小說,更是史上第一暢銷的原文為荷蘭文的小說,荷蘭國內即售出將近78萬本(佔所有語言版本的78%),被翻成27國語言。本書於2003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社Podium出版,故事背景則是1999至2000年左右,出版後廣受好評,已經引起相當多的討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本書討論到乳癌和男性伴侶的反應,討論乳癌的作品中,本書也是少見的男性角度第一人稱。

科倫在書前序表示,他要介此表達一個愛的故事,而這本書的主角史丹(Stijn)並非他自己,但故事卻是真實的,也就是自己的太太罹患乳癌後留下他自己與幼女,撒手人寰。書中的挫折感受也是自己的,但他沒有史丹的「性別歧視」。不過他也不否認史丹有一點點像自己,只是自己「沒那麼沒禮貌」。

本文將試著從幾個較少人關注的點出發,如書名意義、科倫的其他作品等,重新探討本書的意涵。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提姆‧克拉貝(Tim Krabbé) 的《黃金蛋》(Het gouden ei)

《黃金蛋》書影
《黃金蛋》(Het gouden ei)一書寫於1984年,可謂克拉貝的成名作。在荷蘭和美國翻拍成兩部電影,分別是和Spoorloos 和 The Vanishing。

全書分為五章,這是克拉貝小說的起手式。兩段不同的故事各發展兩次,然後在最後一章合而為一。在他的另一本中篇小說《驢子的美好一天》(Een goede dag voor de ezel)中,故事也是呈這樣的發展。這本精簡的「微恐怖小說」在2011年獲選為最受青少年歡迎的荷蘭文學作品。

一對荷蘭情侶到法國度假,就此天人永隔,男方後悔莫及,後來導致這場悲劇的凶神惡煞不請自來,告訴男方「沒有給你時間不愛她」。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下面就是本書的簡介。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阿圖‧亞平(Arthur Japin)的《外頭卻是舞宴》(Maar buiten is het feest)

《外頭卻是舞宴》書影
阿圖‧亞平(Arthur Japin, 1956-)是荷蘭另一當代知名作家。2012年出版的工人出版社所出版的《外頭卻是舞宴》(Maar buiten is het feest)是他最近的作品,由工人出版社(De Arbeiderspers)所出版。本書的靈感來自荷蘭歌手Karin Bloemen的真實遭遇。

工人出版社自1996年起,就為亞平出版了許多作品,最近比較有名的作品有2007年的《屈從者》(Overgave),這本書獲得2008年荷蘭國鐵文學獎;還有2010年的《瓦斯拉夫》(Vaslav)。這兩本都是揉合歷史故事並加以改編的小說。阿圖‧亞平也有自己的個人網站:www.arthurjapin.nl

這本《外頭卻是舞宴》和他其他作品相比,擁有迥然不同的風格。不但是他少數描寫荷蘭國內的小說,而且非常寫實且陰鬱,討論的是家庭生活之中最悲哀且灰暗的一塊:亂倫。然而由於他的寫作實力渾厚,儘管內容陰鬱,文字還是充滿鼓動人心的語句,這也讓本書獲得2013年的荷蘭年度有聲書首獎(Luisterboek Award)。以下就是這本書的簡介。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貝恩勒夫(J. Bernlef) 的《口譯托托先生》(Meneer Toto-tolk)

貝恩勒夫近照。攝於2000年。
貝恩勒夫(J. Bernlef, 1937-2012),本名Hendrik Jan Marsman,是荷蘭國寶級做家,創作生涯甚長(1959年起以新詩嶄露頭角,至2012去世為止)且獲獎無數,善長用短篇小說描寫人生的境遇,並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字道盡人生的種種面向。著名的作品如《破碎的沉默》(Verbroken zwijgen, 2002)和《在樹下》(Onder de bomen, 1963)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本書於1999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社Querido所出版,是貝恩勒夫一向愛用的寓言體,篇幅亦不長,僅約六十餘頁,用半自傳的方式介紹一位虛構的口譯員的經驗和遭遇,反映人生的各種滋味。本書可謂貝恩勒夫的個人心聲,曾任翻譯的他對翻譯這一行有感而發,而寫就這本小說。下面是這本書的梗概: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提姆‧克拉貝 (Tim Krabbé) 的《驢子的美好一天》(Een Goede Dag voor de Ezel)

提姆‧克拉貝(Tim Krabbé)也是荷蘭當代知名小說家,全名Hans Maarten Timotheus Krabbé,1943年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相當富有藝術創造力的家庭。他的爸爸和爺爺都是藝術家,哥哥則是演員和導演,媽媽是電影翻譯和作家,同父異母的兄弟則是多媒體藝術家。這些元素讓克拉貝的寫作天份自幼即得到了很多養分澆灌。


《驢子的美好一天》封面
克拉貝最知名的作品是寫於1984年的《黃金蛋》(Het Gouden Ei),該書曾被荷蘭與美國片商拍成電影。除了寫作之外,克拉貝的另一個嗜好是下西洋棋,也是半職業西洋棋手。在1970年代,他曾多次名列荷蘭前二十名西洋棋手,更曾分析過西洋棋步寫成專書。

克拉貝的小說多半帶有驚悚的成份,偶爾處理犯罪的情節。但他本人並不喜歡被當成犯罪作家。他的另一本小說《延遲》(Vertraging, 寫於1994年)獲得荷蘭驚悚犯罪小說「金絞繩」(Gouden Strop)獎,但領獎時他表示自己的書不想被當成犯罪小說,他只願意就驚悚的部分領取這份獎。

《驢子的美好一天》是一本精簡但意味深長的小說,出版於2005年。全書篇幅不長,僅約120頁,共分為五章。下面就是這本書的簡單概要。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荷蘭文學導讀:赫曼‧科賀(Herman Koch)的《命運晚餐》(Het diner)

《命運晚餐》荷蘭文版封面
赫曼‧科賀(Herman Koch),生於1953年,曾是荷蘭長壽電視喜劇Jiskefet(《搞怪秀》)的製作人演員,現為荷蘭當代知名暢銷作家。他的《命運晚餐》(Het diner),是由阿姆斯特丹出版社Anthos於2009所出版。這本書可說是一夕爆紅:2009年一月首刷出版後,一個月內隨即四刷,迄今於荷蘭一共售出55萬本,同年即獲得荷蘭國鐵文學獎,並被翻成多國語言。繁體中文版則已於2011年七月出版。科賀的另一本力作是《有游泳池的夏日小屋》(Zomerhuis met zwembad),2011年出版後於荷蘭售出超過25萬本。

科賀的個人網站www.hermankoch.nl 上面提供更多他的相關介紹,以及讀者與他互動的機會。他曾說,「想像是創造之母」(Met fantasie kun je uitvinding doen.),他的作品始終力行此一宗旨;他善於利用真實的社會事件當作小說題材,並在作品中揉和許多故事背景和多元材料,將整本小說型塑為完整的創作。這本《命運晚餐》即是一例。

科賀取材於發生於西班牙的女街友謀殺案,將場景搬到荷蘭,並將加害者的故事當作主軸,卻不以單純的凶殺案結尾,而是扯出一連串的家庭事件、感情糾葛,以及更多意想不到的細節。這是科賀小說的長處。下面就是《命運晚餐》的大綱。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培特‧特林(Peter Terrin)的《空白》(Blanco)

帶有濃厚書生氣息的培特‧特林
1968年出生的培特‧特林(Peter Terrin)是一個風格灰暗的小說家。相對於他的年輕早熟,他的作品卻相當沉重,步調緩慢,而且作品中的角色常常相當稀少,並且帶有強烈的不穩定性和沉鬱。2003年由工人出版社(De Arbeiderspers)所出版的《空白》(Blanco)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空白》講述的是一個偏執的單親爸爸和其小孩的故事。下面就是《空白》的簡介: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藍諾爾的《晴空萬里》(Heldere hemel)

《晴空萬里》封面
2012年由CPNB出版的晴空萬里(Heldere hemel),是比利時作家蘭諾爾(Tom Lanoye)的另一力作。配合荷鐵文學獎和2012文學春天(Literaire Lente 2012,註)與圖書周(Boekenweek)活動,本書在2012年三月曾免費在火車上發送,蘭諾爾也親自登上其中一班火車將自己的作品發給乘客。當時一共發了大約20萬冊。在得了荷鐵文學獎後,Prometheus出版社怕大家不會發音他的名字,在他的作品上都標有拼音符號[lanwa:],告訴大家這是一個法語姓氏。

配合當年圖書周的活動主題「友誼和齟齬」(Vriendschap en andere ongemakken),蘭諾爾在《晴空萬里》借用了發生於1989年的真實故事。當時冷戰和鐵幕的陰影尚未揮去,任何和領土主權有關的議題都顯得相當敏感。1989年有一架來自蘇聯的戰機起飛,但駕駛早已彈射,無人飛機飛過荷蘭、比利時上空,最後墜毀在比利時,正好砸在其中一棟民房上。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西蒙娜‧范德芙勒(Simone van der Vlugt) 的《目擊者》(De ooggetuige)

西蒙娜‧范德芙勒(Simone van der Vlugt,又譯為希蒙娜‧范德魯格)是荷蘭當代活躍的女性作家,專長是書寫驚悚小說。此外她也獲獎無數,這本《目擊者》是CPNB(荷蘭圖書宣傳總會)的「六月──驚悚小說月」於2012的得獎作品,並由荷蘭出版社Anthos出版。


范德芙勒近照,2012年
讓她聲名大噪的出道作品,是她的驚悚小說《同學會的缺席者》(De reünie,直譯為重逢),這本小說在2004年獲得了荷蘭國家文學獎(NS Publieksprijs, 又名荷鐵文學獎)的提名,並於2010年8月在台灣出版繁體中文版。也同樣是2010年,《光明的一天》(Op klaarlichte dag)再度獲得荷鐵文學獎提名,並贏得最終大獎,讓她正式躋身知名作家之列。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荷蘭文學導讀:佩斯肯斯(R.J. Peskens) 的《房東》(De huisbaas)

佩斯肯斯(R.J. Peskens, 1909-1987)也是一名長年使用筆名的荷蘭作家。他以Geert van Oorschot的名字於1945年成立了一間出版社。這間出版社對荷蘭文學貢獻良多,許多知名荷蘭作家的書都經由這間出版社得到對外亮相的機會,如Gerard Reve和赫曼斯(Willem Fredrik Hermans)。

佩斯肯斯的寫作和自己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出身於荷蘭南部澤蘭省(Zeeland)的工人家庭,他過慣了貧苦的生活,同時對他的寫作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由於這層關係,他的寫作較為淺顯易懂,獲得許多讀者的青睞。下面就是這篇《房東》簡介: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荷蘭文學導讀:安德瑞尤(Hans Andreus) 的《鐵馬經驗》('Fietsen')

安德瑞尤(Hans Andreus, 1926-1977)和康佩特(Remco Campert)一樣,同屬五十年代荷蘭作家。這類五十年代作家有個專有名詞,稱作"Vijftigers"。安德瑞尤較為人所知的筆名是Johan Wilhelm van der Zant,一般猜測是為了讓大眾對「深具長度」的名字有印象而取的。安德瑞尤是一名多產作家,除了小說、短文外還書寫詩集、故事集,深受大小荷蘭人的喜愛。

《鐵馬經驗》('Fietsen')是描述自己的騎乘腳踏車經驗。荷蘭由於地勢平坦,以眾多腳踏車和遍及全國的腳踏車道聞名,自然也有許多關於騎腳踏車的相關書寫。下面就是這篇的簡單介紹: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荷蘭文學導讀:康佩特(Remco Campert) 和他的《多毛動物》(Een pluizig beestje)

有別於其他荷蘭文學經典大師,康佩特(Remco Campert)算是獨樹一幟。他是荷蘭文學在50年代的代表人物,同期的明作家還有安德瑞尤(Hans Andreus)。和其他作家一樣,他最先綻放文學光芒的地方也是在報紙的短文專欄,後來才漸漸在其他文學協會中受邀朗讀自己的作品,並且在世界其他地方擁有知名度。

《多毛動物》(Een pluizig beestje) 出版於1994年,收錄於他的作品集Vele kleintjes。下面就是這篇《多毛動物》的簡介: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荷蘭文學賞析:特勒亨(Toon Tellegen) 的《也許他們都知道》(Misschien wisten zij alles)

特勒亨(Toon Tellegen, 1941)算是荷蘭作家中,在國際享有相當盛名的作家。他善於書寫動物,將動物擬人化成為活潑的角色。但和動物寓言不同的是,他筆下的動物都做一般人在生活中會做的事情,而且帶有哲理和詩意。不過,他的動物故事主軸又不是以大道理為訴求,反而有點像是短篇童話,因而不但受到小孩喜愛,成人讀者也愛不釋手。

這篇《也許他們都知道》(Misschien wisten zij alles)收錄於同名的短篇作品集,於1995年出版。本篇出現的動物角色,如松鼠,在同書中其他故事依舊登場。下面就是這篇短篇故事的梗概:

荷蘭文學導讀:卡米荷(Simon Carmiggelt) 的《口渴之類的》("Dorst en zo")

卡米荷(Simon Carmiggelt, 1913-1987)長年以來是一名荷蘭報紙專欄作家。他自二戰起就以筆名Kronkel為阿姆斯特丹報紙論壇報(Het Parool)撰寫專欄,直至他過世為止。他用這個筆名出了一本故事集,受到許多讀者喜愛。他也常受邀上電視朗讀,並且在書寫中酷愛使用阿姆斯特丹幽默和俚語,因此並非篇篇易讀。和卡米荷相似的荷蘭作家,還有知名的康佩特(Remco Campert),也喜歡寫日常生活。關於康佩特的作品,可參考本部落格第三篇

卡米荷登上黑膠唱片《阿姆斯特丹人》封面
這篇《口渴之類的》是1967年的作品,屬於極短篇。下面就《口渴之類的》("Dorst en zo")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