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亞農‧赫潤貝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亞農‧赫潤貝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特爾莎》(Tirza) 和伊斯蘭恐懼症

 《特爾莎》美國版封面
一個什麼都有的編輯,為什麼會遭逢眾叛親離的命運,然後獨自走向那米比亞的沙漠中自尋毀滅?尤根‧霍梅斯特(Jörgen Hofmeester)就是這樣一個編輯。他有著漂亮的太太、一對可人的女兒──伊比(Ibi)和特爾莎(Tirza),而且相當富有,住在阿姆斯特丹高級住宅區。為什麼這樣一個「成功人士」,到最後是幾乎分文不剩?

在這一切錯縱複雜的事件中,九一一事件可說暴風的中心,而伊斯蘭恐懼症則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特爾莎》是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的另一本傑作,寫於2006年(Nijgh & Van Ditmar出版),在九一一事件五年後,再度掀起眾人對這場「恐怖」事件的關注,然而這本書探討的主要是人們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就是伊斯蘭恐懼症。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未完的戰役:荷蘭文學中的二戰

 由Contact出版的《安妮的日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距今已近70年。這漫長的70年裡,二戰一直是許多荷蘭作家心中不朽的主題。這個主題的書寫除了創傷回顧、心境處理並發人深省以外,對文學的發展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脫離大敘述、走向小敘述,同時給了許多作家創作的泉源。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悲劇有一種淨化人心、洗滌塵埃的作用,二戰在荷蘭文學中也幾無例外地被當成悲劇的客體來處理。

整體而言,五十年代是荷蘭二戰文學的開端;但在後人歸類的二戰文學中,《安妮的日記》(Het dagboek van Anne Frank)似乎才是真正的濫觴。原籍德國、具猶太血統的十五歲女孩安妮,幾乎可說是最知名的二戰受難者之一,她躲藏在阿姆斯特丹時用荷蘭文寫下的日記,至今仍是世界最知名的日記體裁作品,而且已被翻超過70種語言。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 的《難民》(De asielzoeker)

《難民》第20刷封面 (2010年)
著作等身的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寫過許多涉及異國文化衝突的荷文小說。這本2003年由Nijgh & Van Ditmar出版的《難民》(De asielzoeker)也是其中之一。本書獲得2004年AKO文學獎(AKO Literatuurprijs)首獎,也開啟他異國元素寫作的的大門。

乍看之下,本書書名既然是《難民》,應該和荷蘭境內安置難民問題有些相關。而當年身為新銳作家的赫潤貝格,可能也會採取一個有別於傳統作家──如赫拉德‧瑞夫(Gerard Reve)、哈利‧穆里施(Harry Mulisch)等人的輕快寫法。不過赫潤貝格仍採取了相對沉穩的筆調,而且隨著故事的發展,讓讀者感到漸漸增厚的心理陰霾,更讓讀者在闔上書頁時,細細思忖「愛」的意義。

主角貝克(Christian Beck)是一個住在德國哥廷根的譯者。他的工作主要是翻譯電器產品說明書。他有一個女友,他一向暱稱她為「小鳥」,心裡則稱她為「老婆」,但實際上兩人並沒有結婚。和荷蘭許多氛圍沉重的當代小說一樣,故事的第一句,就是「小鳥生病了」。自然地,兩人的生活也出現了改變──幾乎讓他的家成了「愛情公社」。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報導] 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的寫作頭腦

赫潤貝格發表融入社會相關演講(取自samenleving.nl網站)
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 1971)是當代荷蘭文學的主力作家,也是一名已獲得許多獎項肯定的作家。他出身一個受到二戰陰霾籠罩的猶太家庭,媽媽從奧許維茲集中營生還。然而和其他天才早年的遭遇雷同,學生時代的他也是個離經叛道的孩子。在高中畢業前一年,也就是他17歲時,就被學校給開除。不過他並沒有因此灰心喪志,反而立刻開始了自由的創作生涯,並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Kasimir。
 

早期他以劇本寫作嶄露頭角,如The Fourteenth Chicken和You Are Also Very Attractive When You Are Dead等。直到23歲時,第一本暢銷歐洲的小說作品Blauwe Maandagen問世,他才漸漸專一走向小說之路。他的寫作風格多變,獲獎多不勝數,作品也被翻成多國語言,是享譽國際的荷蘭作家。近期偏向對社會少數族群的關懷,如移民、外國人和在荷外籍人士的社會融入。知名作品有《難民》(Azielzoekers)、《特爾沙》(Tirza)和《沒有病痛的人》(De man zonder ziekte)。赫潤貝格旅居於美國紐約,專注於寫稿和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