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培特‧布瓦達 (Peter Buwalda) 的《波尼塔大道》(Bonita Avenue)

《波尼塔大道》封面
荷蘭當代小說的題材,不乏錯綜複雜的親子關係和衝突矛盾。至今仍熱銷的《命運晚餐》(Het diner)、荷蘭國鐵文學獎作品《晴空萬里》(Heldere hemel)都是這樣的例子。如果要集這些元素於大成,又要灰暗驚悚、讀完以後欲罷不能,培特‧布瓦達的《波尼塔大道》絕對是首選之一。作者布瓦達(Peter Buwalda, 19-)和許多作家一樣,都是記者出身,經過幾年的採訪與編輯歷練,於2010年寫出這本一炮而紅的成名作。這本書獲得2011年學院文學獎(Academica Literatuurprijs)首獎、2011 Libris文學獎提名和2011荷蘭國鐵文學獎提名。

令人驚豔的是,布瓦達有別於許多年輕作家的青澀,這本《波尼塔大道》採用多角度和錯亂的時空排序,作家一口氣寫出535頁,並藉此大膽發揮才情,也顯示出他掌握全局的精熟能力。書中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人:再婚的爸爸、繼女和繼女的前男友,但單是這樣的角色設定就已相當啟人疑竇。

再婚的爸爸希姆‧西荷瑞尤(Siem Sigerius)是湍特大學校長,也是知名數學家,和數讀的發明有一點點關係,還差點成為奧運柔道國手,後來甚至出任荷蘭教育部長。擁有這樣資歷顯赫的他,讀者開始展讀不久卻已讀到他已身亡的結局。這樣一位享譽杏壇的知名人士,又是怎麼死的?繼女尤妮(Joni Sigerius)容貌姣好,小時和雙胞胎姐姐與爸爸一起移居美國,長大後賺進大筆財富,前途看似光明,但是什麼樣的謀財手法,讓她引爆了和爸爸之間的尷尬導火線?尤妮的前男友阿朗(Aaron Bever)則深受精神疾患所困,被甩後獨居布魯塞爾郊區;看似貧弱的他,又是如何在故事中見證一切興衰?


大家都沒想到的是,希姆還有一個親生子牢獄期滿,正準備四處尋仇。如果你的孩子翻臉不認人,你該怎麼辦?

這本書的故事背景主要落於兩個年份,2000和2008。2000年是一切故事的終點,2008年則僅僅是餘波,卻也是故事開始的時間。

2008年,36歲、貧弱的阿朗坐在往布魯塞爾的火車上,認出了多年不見的媞內卡(Tinneke Sigerius)。媞內卡是希姆‧西荷瑞尤的第二任妻子。阿朗上前攀談前,開始回想以前在西荷瑞尤家的一切。他想起和他曾是忘年柔道之交的希姆,尤妮和雙胞胎姐姐雅妮思(Janis),還有那個從尤妮口中聽說、但自己從未見過希姆的神秘親生子威爾伯特(Wilbert Sigerius)。內心掙扎一陣以後,他決定順從好奇的渴望。

「媞內卡,我...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阿朗總算鼓起勇氣,走向媞內卡。
「您說什麼?」
「妳剛剛就坐在我對面......」
「啊,你是阿朗!我現在才認出你... 我趕時間,小伙子,你...變好多啊!最近好嗎?這一切都他媽的變了啊!」
「我想知道希姆怎麼了...他還好嗎?」
「你瘋了嗎?你故意找我碴嗎?」媞內卡突然沉下臉來。「你這是在幹嘛啊?你想要什麼?你幹嘛跟蹤我?」
「我沒有這個意思。」阿朗控制不住自己的淚腺。
「哼,所以你什麼都不知道,對吧?」媞內卡苦笑了一下。「他死了八年啦,我們2001年把他埋了,你想激怒我嗎?」
「沒有。」阿朗囁嚅著。

時光回到2000以前,當時阿朗還是湍特大學的學生,也是校園攝影師。他認識了女友尤妮,並被介紹到尤妮家,但和尤妮父母的見面不甚成功。某次校內游泳比賽,阿朗拍到了校長希姆更衣的畫面,並惡戲地散佈到整個校園。希姆對此相當不爽。他把自己女兒的男友給找來面談,卻無意發現彼此都有對柔道的愛好。希姆年輕時曾是頂尖柔道高手。兩人因為這場惡作劇,反而跨過了年齡的鴻溝,成了好朋友。

2000年,希姆到中國上海出差。同時,他接到通知,作惡多端的威爾伯特要出獄了。當天他在旅館的房間裡,轉開電視,發現離湍特不遠的恩斯赫德市(Enschede)發生大型爆竹意外。這場意外炸毀了多座民房,方圓幾公里的住宅玻璃都被震破。但對希姆來說,威爾伯特的歸來是一場更大型的爆竹意外,足以將整個家庭摧毀。

***

2003年,尤妮和一名男子包德溫‧史托(Boudewijn Stol)住在美國,同時育有一個小男孩麥克(Mike)。雅妮思從荷蘭來探望他們,但兩姐妹不太對盤。這是2000年後第一次有人從荷蘭來拜訪尤妮,結果隔天雅妮思就匆匆離開。

***

《波尼塔大道》封底
時間再度回到2008年,尤妮在麥肯錫工作,和另一名男子魯斯提(Rusty)合買了棟大房子。這是她第三段關係。這個段落以尤妮為敘事者,講述的是2000年5月13號的事情。當天恩斯赫德市發生爆竹意外,但尤妮和當時的男友阿朗都不在恩斯赫德(兩人都是恩斯赫德人)。當時兩人在外地參加一場婚宴,婚宴中尤妮認識了後來和她一起再度前往美國的男子包德溫,和他眉來眼去,當時這已令阿朗相當吃味。

八年後的今天,貧病交加的阿朗回頭來找尤妮,希望可以重新和她簽訂合約。尤妮不願搭理阿朗。她正忙著搭上美國製作人Bobbi Red,繼續籌拍色情影片並擔綱其中一角。

***

2000年,對希姆來說也是桃花盛開又多事的一年。他勾搭上了和尤妮年紀一樣大的女學生伊莎貝兒(Isabelle),同時對身材走樣的第二任妻子媞内卡失去興趣。伊莎貝兒不願和希姆上床,只把他當錢多多的色老頭。希姆為了維持這段地下關係,開始在半夜和伊莎貝兒寫電郵。通常,他打完電郵後,就會上色情網站解決性慾,並從此養成了上色網的習慣。

故事回到希姆到中國出差那段時間。恩斯赫德發生爆炸的同一天,希姆注意到旅館櫃檯有個服務生長得很像尤妮,單獨出差的他回旅館房間後用電腦上色情網站,意外發現其中一個身材火辣的女模極似自己的繼女尤妮,而且背景的書架有幾本書很眼熟。他對這女模相當著迷,遂付費成為該站會員,但也漸漸懷疑尤妮是否也走偏了。這時他已經知道阿朗和尤妮一起賺了不少錢,還和阿朗同居一棟房子,並擁有一艘停泊在南法國的豪華遊艇。

好巧不巧,也念湍特大學的尤妮這時警告老爸希姆,說學校盛傳他和一名女學生走得很近,要他小心一點。然後,希姆接到重獲自由的威爾伯特來信恐嚇,問尤妮在哪。不久後,又有教育界高層詢問希姆有沒有興趣接任教育部長。接二連三的事件讓希姆相當費神。

***

尤妮回憶起他們一家人在美國的日子(2000以前)。那時威爾伯特已經相當離經叛道,作奸犯科並且服用毒品。老爸希姆和威爾伯特口角不斷,尤妮卻只覺得威爾伯特還挺有趣的。希姆索性要尤妮監視威爾伯特,不久後威爾伯特被控強暴女子,尤妮做偽證說威爾伯特也強暴自己未遂,這讓威爾伯特被送進少年感化院達十個月。出獄後的威爾伯特以走上不歸路,想找尤妮報復,隨後因為一次殺人命案長期坐牢。

尤妮得知威爾伯特出獄,又知道他想找自己談談,就答應了他。男友阿朗再度吃醋。

***

出差歸來後的希姆,首要之務便是求證尤妮和阿朗是不是真的搞了一個色情網站。他出錢讓尤妮和阿朗去科希嘉島玩,趁他們出發後闖進入阿朗家檢查。他先發現了一張豪華旅館的收據,然後在頂樓發現和女模性感照背景一樣的書架,上面有幾本自己給尤妮的書。他舉目所見除了背景外,就是散落一地的道具。這裡顯然是阿朗和尤妮的攝影棚。

至此希姆終於明白,繼女尤妮和男友阿朗真的靠色情網站賺錢。準備要接任教育部長的他,竟然有一個殺人犯兒子,和色情明星女兒。他一時難以自己,脫下衣褲穿上尤妮的性感內褲開始自慰。

這時尤妮和阿朗提早從科希嘉打道回府,因為他們不想錯過六月的歐洲盃足球賽,想在荷蘭的家裡看荷蘭對法國的電視轉播(2000年6月21日)。兩人回家上樓,發現在頂樓發現一絲不掛的希姆。希姆悲憤交加,不顧自己一絲不掛,衝下樓奪門而出。

《波尼塔大道》第一版封面
這個尷尬的導火線,讓阿朗一次失去兩個人:尤妮覺得很丟臉,拋棄他前往美國;希姆也不再和阿朗連絡。

希姆這時回憶起認識媞內卡的過程:當年他有機會代表荷蘭參加柔道奧運項目,但臨陣受傷。媞內卡那時是希姆的鄰居,是室內裝潢木工,有著一對可愛的女兒雅妮思和尤妮。養傷期間媞內卡很是關心他,成天到他家來照顧他,讓他對錯過奧運不再那麼晦氣。漸漸地,他遠離元配瑪格麗(Margriet),離婚時便任由馬格麗帶走威爾伯特。

***
故事繼續從尤妮的回憶開始。她去阿姆斯特丹探望剛出獄的威爾伯特。在一個遊民收容所裡尤妮終於找到威爾伯特,他在地上打滾,並且發著毒癮。她向威爾伯特坦承自己當年做偽證害了他,然後因為自己的色情事業被老爸發現,所以準備遠走美國。威爾伯特問尤妮是不是很有錢,尤妮勉為其難承認了。

***
威爾伯特展開他的報復行動。他向希姆勒索10萬荷蘭盾,要他埋在海牙席凡尼根海灘某處,並在勒索信中附上一根假陽具。希姆將錢準備妥當並帶往海牙,但他不打算就地掩埋,而是準備等威爾伯特出現,和他面對面。

威爾伯特終究沒有出現。希姆帶著錢回到恩斯赫德的住處,不久後去洗澡。洗澡時他聽到一點聲響,然後發現威爾伯特渾身酒氣,帶著一根帶刺的枷杖闖進來,兩人扭打起來。希姆被枷杖給刺傷,但他柔道也不是白練的,馬上還以顏色扭斷了威爾伯特的手肘。威爾伯特落荒而逃。這時媞內卡和雅妮思不在家,她們在南法國過冬(2000年底)。

同年12月,尤妮動身前往美國。離荷前,她已經懷孕了,而且懷的不是現任男友包德溫的種,而是給前男友阿朗的。兩人在科希嘉時並沒有做好避孕措施。尤妮想給帶上一點離別禮物,但到了阿朗家她發現阿朗精神狀態十分危殆。她於是將阿朗送進療養院,然後和包德溫到了美國並成婚。包德溫不能生育,因此對尤妮珠胎暗結也沒有意見。後來出生的麥克便是阿朗和尤妮的小孩,而可憐的阿朗始終不知情。

尤妮離開前的最後一件事,是要把和阿朗共有的豪華遊艇給賣了。她找到了買家,於是前往南法,想先看看遊艇。一進遊艇,出現在她眼前的竟然是她繼父希姆的屍體,上面爬滿了蒼蠅。

***
複雜的故事即將進入尾聲,並回到希姆與威爾伯特的扭打。威爾伯特連滾帶爬逃出希姆家,但他昏頭昏腦,沒多久就倒臥在12月的雪中。希姆衝出家門追趕,很快就發現不省人事的威爾伯特。希姆想把他救回,但對負傷過重的威爾伯特這天氣顯然太沉重了。沒多久威爾伯特就在外頭給凍死了。

希姆知道自己鬧出人命,也知道警察不久後一定會循線找上。他一時沒有主意,決計先棄屍再說,於是用媞內卡做木工用的電鋸和斧頭把威爾伯特大卸八塊,再用帆布將屍塊包起來,然後開車一路南走,到比利時南部的亞爾丁丘陵棄屍滅跡。

原本要復仇的兒子,反而被親生爸爸給殺害。雖然血腥,但希姆的人生某種程度上也沒有後顧之憂了,但卻有無盡的遺憾。全書在此嘎然而止,作家沒有交代最後的經過,只給了讀者想像的空間。

賞析:

繼父和繼女的關係有別於繼母與子女的關係,相較之下比較少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波尼塔大道》用這點讓大家耳目一新。但是再扯上如親生子、繼女男友等人,以及繼父繼女間沒有血緣關係這件事,還有背叛、出軌、近似於亂倫的行為、罪惡感、謀殺與自殺,就讓情節變得異常複雜。

培特‧布瓦達在書店簽書時留影
作者布瓦達解決複雜情節的辦法就是讓時間點取信讀者。書中對一些真實事件(恩斯赫德爆竹意外、歐洲杯足球賽等)的描述皆附上日期,是為了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實性。

再來布瓦達採用的是不斷的倒敘,讓讀者在兩個時間點之間交互來回,漸漸自己譜出整個故事的全貌。故事幾乎都在2000年和2008年兩個年份間發生,但布瓦達捨棄單方向(順序或倒敘)的敘事方式,改用交互的方式。這可說是一種較為創新的方式,也相當冒險。荷蘭讀者普遍認為這讀起來很有意思,但篇幅有點太長,超過500頁,以這種手法來說這份量有點令一般讀者吃不消。

讀者在兩個年份來回時所讀到的各個細節,就是作者要傳達的主題。最大的一個主題就是道德,三位主角各有其道德缺陷。阿朗想靠女友的身材長相賺錢,女友離開後竟一蹶不振;尤妮則看似水性楊花,其實精於選擇,可說是個不沾鍋;反差最大的莫過於希姆,有錢有名的他因為一連串陰錯陽差,走上了毀滅的路子,親生子威爾伯特可說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某種程度上希姆、尤妮和威爾伯特這「一家人」其實有著相似的習性:自己的愛情與性觀念都相當開放。希姆換過兩任太太,居校長之職還不忘泡年輕妞兒;尤妮在故事中也經歷過三任男友,而且和第二任男友結婚後幾年似乎也拋棄了家庭(原文沒有明確提到);威爾伯特的部分較不清楚,但全數充斥負面描述,濫交、強暴、毒品、暴力,已說明他的為人。

全書共有兩個高潮,也都是衝突。第一個就是前述的尷尬導火線:繼父潛入繼女和其男友的房子,自慰到一半被發現,羞愧逃走。第二個自然是結尾的親生父子反目,結果爸爸失手殺了兒子,想逃又自知逃不掉,最後自殺。兩者都和爸爸這個角色有關,似乎是暗示讀者,長輩的身教言教再再影響著下一代,如果長輩管教不周或行為不檢,很可能種下禍根。

但嚴格來說,希姆的運氣並不好。他對尤妮謹守親子的分寸,但因為自己的情慾(生理與心理),「不小心」將尤妮當作了抒發的對象,為了知道是不是真的那麼不巧、那麼「不小心」,他又發揮了學者追根究柢的態度,終究發現了這尷尬的結果。爸爸知道自己情欲越界,乾脆脫衣自慰;繼女正巧目擊,感到相當不堪,道德的衝突一觸即發,最後繼女拋棄一切遠走美國,家庭就此破裂。

而這件事正是下一場衝突的導火線:兒子威爾伯特頓失尋仇對象,本來要先對姐姐尤妮下手的他,轉而朝當初拋棄自己的親生爸爸希姆。威爾伯特只想要錢,但好強的希姆不想讓這窩囊兒子輕易得手。肢體衝突很快就上演,和道德衝突的產生一樣,也藉著潛入民宅引起,只是換成毒癮酒癮一次發作的兒子,槓上脫衣洗澡的爸爸。 衝突的結果再度兩敗俱傷,而且也真的導致了兩條人命。

衝突的主角都是爸爸,脫衣服的也都是爸爸。這個安排是否和前述一樣,也是作者的暗示呢?是否甚至可以說,鞭長莫及的爸爸用盡各種方式都解決不了這家庭難題呢?

在家庭裡,性是難以啟齒的。荷蘭作家擅用家庭當背景,勇於寫出人性的交纏與不堪的過程,雖時有驚世駭俗的篇章,但也是對家庭矛盾衝突珍貴的側寫紀錄和觀察。

《波尼塔大道》法文版封面
有趣的是,作者布瓦達曾說,他寫希姆這個角色是有特別用意的。記者Jeroen Vullings訪問過布瓦達,「為什麼你直接選了希姆這麼一個強人角色當主角?」「我受夠荷蘭文學裡面的可憐蟲角色了。」布瓦達很直接地回答。

「我們的文學作品有太多魯蛇角色了,通通都是Frits van Egters們(按:Frits van Egters是荷蘭經典文學作家Gerard Reve的作品《那些夜晚》(De avonden)的主角)。對作家來說創造一個甚麼都不會的人,比一個會一點甚麼的人容易。對第一次出書的作家來說也是,初心者作家很容易選擇這種角色,聽起來是也很高尚,但我覺得這太容易了。...希姆本來也是一個一般人,後來發達了,然後隨著進入權力階級開始遇到考驗。我覺得這樣的兩段式安排很有趣。」(引自blog.vn.nl) 看來布瓦達本人「離經叛道」的程度也不輸書中的角色啊!

本書上市後,一般的書評(如論壇報Het Parool、鹿特丹商業報 NRC)都對布瓦達採用的精彩倒敘順敘交錯讚不絕口。但也有評論(如2010年10月16號的荷蘭人民日報 Volkskrant)指出,本書的質量俱全,但充斥了太多犯罪、情慾,角色在書中做出太多瘋狂事情,「簡直沒有人性」;而且用了太多瑣碎的片段,這些片段有時太過矯情刻意,很容易讓讀者迷失在文字叢林中。對些對一個寫出第一本出的作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本書在上市不久,在荷蘭各地也曾傳出連續破壞事件,都是針對封面(拿水管的女孩)下手。動機費解,兇手也始終沒有落網,但足以說明本書剛上市時的爭議程度。

最後,這本書為甚麼要叫「波尼塔大道」呢?這也是個相當片段的細節:希姆一家人住在美國加州柏克萊時,所住的那條街叫Bonita Avenue。除了象徵希姆一家已經不會重來的過去美好時光外,選擇這個書名也是為了滿足荷蘭讀者的異國口味。

節錄:

(p.320)
Vluchten. Je moet vlúchten.
Iemand zet de televisie aan, stadiongeluid, een commentaarstem. 'Laten we meteen even uitladen.' Aaron. Hij ejaculeert. Een vlijmende golf trekt door zijn rug. Voetstappen in het halletje. Warm zaad valt op zijn linkervoet, zijn eigen geur. Een stilte, dan weer voetstappen, ze lopen naar buiten. Ze zijn bij de auto.
Vlúchten. Nu is het moment. Weg, nú.
快逃啊,你得逃走啊。
不知誰轉開電視,有足球場的噪音,還有主播的聲音。「把東西拿下車吧。」阿朗的聲音。他射精了。一陣抽痛從背後襲來。玄關一直傳來進進出出的腳步聲。暖熱的精液滴在他左腳,充滿他的味道。四周安靜了一下子,然後又有腳步聲,他們到外面了。他們在車子旁。
快逃,就是現在,出去。

(p.521)
Doodslag, vijftien hysterische klappen, vijftien doodslagen binnen de minuut, maar moord was het niet, je moet precies blijven. Jij bent de moordenaar van de familie, je hebt hem vermoord...
一分鐘內,歇斯底里的十五下重擊,你打死了人,但精確地說不是如此。你是這個家庭裡的兇手,你謀殺了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