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陪妳到最後 (Komt een vrouw bij de dokter)

儘管卡門罹癌,史丹仍不離不棄──這正是瑞‧科倫在《陪妳到最後》裡所要表達的愛。
《陪妳到最後》中文書影(商周出版)
這本2008年在台灣出版的《陪妳到最後》(Komt een vrouw bij de dokter),是瑞‧科倫(Ray Kluun,本名Raymond van der Klundert,1964- )打開國際名聲的第一步。這本書是科倫第一本小說,更是史上第一暢銷的原文為荷蘭文的小說,荷蘭國內即售出將近78萬本(佔所有語言版本的78%),被翻成27國語言。本書於2003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社Podium出版,故事背景則是1999至2000年左右,出版後廣受好評,已經引起相當多的討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本書討論到乳癌和男性伴侶的反應,討論乳癌的作品中,本書也是少見的男性角度第一人稱。

科倫在書前序表示,他要介此表達一個愛的故事,而這本書的主角史丹(Stijn)並非他自己,但故事卻是真實的,也就是自己的太太罹患乳癌後留下他自己與幼女,撒手人寰。書中的挫折感受也是自己的,但他沒有史丹的「性別歧視」。不過他也不否認史丹有一點點像自己,只是自己「沒那麼沒禮貌」。

本文將試著從幾個較少人關注的點出發,如書名意義、科倫的其他作品等,重新探討本書的意涵。


1. 原文書名為什麼叫Komt een vrouw bij de dokter?
事實上這是一個西歐各國都有的笑話開頭,不僅限於荷蘭。直譯即是「有一天,一個女人去看醫生......」笑話就用這個方式開頭。有許多版本與許多不同的角色,如:

史丹和卡門在醫院裡絕望地相擁。

「有一天,一個男人去看醫生,他舉起右手說:『醫師,我做不了這個動作(舉起右手)。』」

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冷笑話類型,一般人只要聽到這個句子的開頭就知道是個笑話。然而作者用這個戲謔的句子當故事標題,實是相當反諷:卡門得了乳癌,所以去看醫生,但一經檢查,讀者隨即發現這不再是玩笑,反而是嚴峻的考驗。

2. 與電影版的比較


Carice van Houten在《陪妳到最後》(左) 與De gelukkig huisvrouw(右)中的扮相。
本書大受歡迎,被翻拍成電影也是很自然的。2009年,《陪妳到最後》同名電影(英文版名稱為"Stricken")在荷蘭上映,電影中的史丹還是一樣是個花心的男人,但外遇對象少很多。書中史丹算過自己有超過二十次的外遇經驗,但電影只演出一次,也就是書中的「玫瑰」(Roos)。且電影中的史丹外遇像是不得已而外遇,而非習慣使然。

電影中的女主角卡門,由荷蘭知名女演員Carice van Houten主演,但她的身材並非書中的卡門所描述般豐滿,但電影演出切除乳房後帶給讀者的震撼依舊強烈。此外電影中的小女孩璐娜也沒有書中那麼多對話與關心母親的舉動。

Carice van Houten擅於詮釋堅強的女性角色,除了《陪妳到最後》外,另一部小說翻拍的同名電影De gelukkige huisvrouw中她飾演戰勝痛苦的孕婦,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與中文同類作品的比較


剛被診斷出乳癌後,史丹親密地為卡門剃髮,準備迎接化療。
《哀悼乳房》是香港作家西西的知名散文作品,描述了罹患乳癌的女性心境,獲中國時報1992年十大好書獎。《哀悼乳房》裡,主角「我」是一個感情細膩的單身女性,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感受更深刻,而且有著更多的反省,也更加勇敢面對這場與病魔的戰鬥。每篇都是小散文和主角的獨白,讀完後令人對主角的冷靜更加配服。

相較於《哀悼乳房》的深刻剖析,《陪妳到最後》反而是以男性角度觀察著乳癌,且是以至親異性的角色觀察與反應這個不癒之症。書中的男主角史丹不斷地外遇劈腿,讓較為保守的讀者難以接受;但另一方面,這告訴我們乳癌的影響不是單方向的針對病患本人,還有她身邊的每一位至親與朋友。史丹雖不斷在其他女人身上找到被妻子罹癌所奪去的歡愉,但對妻子的起居照顧依舊不缺,從而洗練出愛家男人的一面,這也是另一個例子。

4. 瑞‧科倫的作品風格

《陪妳到最後》讓瑞‧科倫走紅全球,且以他親身經歷出發,但他所寫的其他荷文小說並非都這般狂野又晦暗。《小公雞們》(Haantjes,Podium出版)和《救命,我讓老婆懷孕了!》(Hulp, ik heb mijn vrouw zwanger gemaakt!,Podium出版)都是男性角度書寫家庭關係的小品。與同樣享有國際知名度的另一荷蘭作家赫曼‧柯赫(Herman Koch)相比,科倫走的書寫方式和故事安排比較大眾。

未被診斷出癌症前,史丹和卡門過著甜蜜的生活。

不過科倫的最大長處是與讀者坦誠相見,這也是他的優勢。上述兩本作品行文都有他個人經驗的痕跡,而且筆調一樣輕快易讀,故事線簡單好懂,精心安排後讓人感到悲喜交集,且行文又不失細膩。

此外,《陪妳到最後》在每個章節前使用(流行)樂曲的歌詞當引言,也充分表現出科倫對大眾文化的涉獵和寫作取向。

5. 荷蘭讀者對本書的普遍感受

許多人喜歡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可信」。內容切身描繪了罹癌年輕母親的痛苦和身為人夫的窘況,使許多人感同身受。另外一個可信的原因是,作者用半自傳的寫法描述了夫妻兩人並肩奮鬥與貌合神離的面相,加上書前作者聲明了這是據自己的真實經驗改編,所以讀者普遍感到同情與憐憫。

史丹半夜自夜店歸來,愧疚地摟住嘔吐不止的卡門。

另一個令讀者感到警惕的,除了癌症以外,就是外遇現象。很多讀者認為,這本書旨在告訴讀者,永遠不要外遇,否則自己之後絕對會後悔。最後一個讀者普遍贊同的一點,是這本書參雜了悲喜離合,一方面有太多令人痛哭流涕的場面,另一方面在其他場景又讓人會心一笑。這一點電影也成功做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