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失智老人在異鄉:貝恩勒夫(J. Bernlef)的《恍惚》(Hersenschimmen)

2010再版的《恍惚》
 1984年首次出版的《恍惚》(Hersenschimmen)是荷蘭國寶作家貝恩勒夫(J. Bernlef)廣為人知的另一本著作,共被譯為16國語言,光荷蘭就賣出一百多萬本。2006 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簡體中文版,書名即為《恍惚》,亦可直譯為「腦中幻像」。在荷蘭史上最受歡迎前十名小說中,《恍惚》名列第四,其經典程度可見一斑。

2010年本書再版,並在序言裡加上了這些年來貝恩勒夫自己的意見,本篇下面的文字部分取材於該篇自序。

本書開頭便引用了英國詩人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寫於1972年的詩作The Building其中一段:

A touching dream to which we all are lulled
But wake from separately.

我們可以將這段引用理解為,「讀這部小說就像進入一個讓人沉醉的夢,醒來後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段翻譯亦取自簡體中文譯本。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特爾莎》(Tirza) 和伊斯蘭恐懼症

 《特爾莎》美國版封面
一個什麼都有的編輯,為什麼會遭逢眾叛親離的命運,然後獨自走向那米比亞的沙漠中自尋毀滅?尤根‧霍梅斯特(Jörgen Hofmeester)就是這樣一個編輯。他有著漂亮的太太、一對可人的女兒──伊比(Ibi)和特爾莎(Tirza),而且相當富有,住在阿姆斯特丹高級住宅區。為什麼這樣一個「成功人士」,到最後是幾乎分文不剩?

在這一切錯縱複雜的事件中,九一一事件可說暴風的中心,而伊斯蘭恐懼症則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特爾莎》是亞農‧赫潤貝格(Arnon Grunberg)的另一本傑作,寫於2006年(Nijgh & Van Ditmar出版),在九一一事件五年後,再度掀起眾人對這場「恐怖」事件的關注,然而這本書探討的主要是人們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就是伊斯蘭恐懼症。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未完的戰役:荷蘭文學中的二戰

 由Contact出版的《安妮的日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距今已近70年。這漫長的70年裡,二戰一直是許多荷蘭作家心中不朽的主題。這個主題的書寫除了創傷回顧、心境處理並發人深省以外,對文學的發展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脫離大敘述、走向小敘述,同時給了許多作家創作的泉源。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悲劇有一種淨化人心、洗滌塵埃的作用,二戰在荷蘭文學中也幾無例外地被當成悲劇的客體來處理。

整體而言,五十年代是荷蘭二戰文學的開端;但在後人歸類的二戰文學中,《安妮的日記》(Het dagboek van Anne Frank)似乎才是真正的濫觴。原籍德國、具猶太血統的十五歲女孩安妮,幾乎可說是最知名的二戰受難者之一,她躲藏在阿姆斯特丹時用荷蘭文寫下的日記,至今仍是世界最知名的日記體裁作品,而且已被翻超過70種語言。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書評] 過個荷蘭地球日

《荷蘭,小國大幸福》書影。圖片來源:郭書瑄(連結)
近年來,借鏡外國反思台灣的素材從來沒少過。最新竄紅的是荷蘭,許多作品都引導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前殖民國。當中有一本取材特別的書,不只帶我們領略人文背景,更涵蓋了與天合作、知足常樂的全新命題,那就是《荷蘭,小國大幸福》(新自然主義出版)

有別於一般的環境書籍,本書從觀察他國的日常食衣住行出發,並由四大方向: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和綠城市切入,全面縱覽荷蘭綠色主張。小至隨處可見的腳踏車、船屋,大至永續城鎮、觀光村落甚至是國家政策,還有與現下台灣的比較,在在引導我們看見荷蘭、看見台灣。在即將到來的「世界地球日」(4/22),這本書除引領我們探索荷蘭環保普及的奧祕,更引人深思「荷蘭能,台灣能不能」。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萬中選一,是我猶太?湯米‧威靈哈(Tommy Wieringa) 的《他們就是》(Dit zijn de namen)

《他們就是》封面
談到最近荷蘭最紅的小說家,你一定會看到湯米‧威靈哈(Tommy Wieringa)這個名字。自從去年獲選為今年度的圖書週作家,他的名字和作品不斷出現在荷蘭媒體上。伴隨他一起亮相的,除了上月圖書周(站內連結)的作品《年輕貌美的女子》(Een mooie jonge vrouw)外,當然是他的得意傑作《他們就是》(Dit zijn de namen),2012年10月由De Bezige Bij出版,出版14個月已經出了17刷。

《他們就是》的書名出於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一句:「以色列的眾子,各帶家眷,和雅各一同來到埃及。他們的名字記在下面。」(出埃及記 1:1)。由於荷蘭文版聖經的出埃及記開頭為'Dit zijn de namen van de zonen van Israël die samen met hem', 故翻譯書名時為了清楚,選擇暫譯為「他們就是」。

威靈哈擅長描寫異國文化與帶來的衝擊,在《他們就是》這本書裡不例外。而且,他在這本書裡處理了猶太教與種族認知。不過他捨棄了七八十年代作家慣用的歷史縱深角度,而用一個沒有指名時空地點的寫法,讓讀者耳目一新。而貫串這本書的,當然是參考出埃及記中的故事情節並間接引用聖經故事,使內容更為奇詭。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遍地開花的驚喜:萊登詩牆


慈的《衣》(A Coat)
說到萊登(Leiden)這個城市,許多人會想到荷蘭最悠久的萊登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的出生地,還有無所不在的大小運河。但是,萊登還有一個令人難忘的特色,那就是隨處可見、猶如遍地開花的詩牆(muurgedichten)

Muurgedichten這個詞,顧名思義,就是牆上有詩,理應翻作詩牆;但如同莊周與蝴蝶──究竟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見仁見智;因此,是牆詩還是詩牆,也隨你所好了。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黃金屋與顏如玉:荷蘭圖書週

荷蘭購書網bol.com上的圖書週活動橫幅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但越來越少人真的敢跳出來說自己有這個體驗。而書,在這個時代等同於黃昏產業嗎?答案見仁見智,但古人說的黃金屋和顏如玉,卻也在時代的潮流中漸漸被帶往其他領域去了。儘管如此,今日的荷蘭還是為書留下了一個特別且意義非凡的節慶。

不管是黃金屋還是顏如玉,今年,荷蘭圖書週讓你兩個願望一次滿足啦!